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宣传教育
关于对人防工作进社区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日期: 2013-10-09 来源: 浏览次数: 字号:[ ]

   人防工作进社区是新形势下人防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坚持走融合式发展之路,把人防建设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重要举措,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人防向民防职能拓展的重要体现,是人防工作融入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级人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推动社区人防工作开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如何进一步将人防工作进社区引向深入,建立起社区人防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机制,是各级人防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人防工作进社区是人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人防工作进社区是人防部门职责的延伸和拓展。战时防空袭,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人防法赋予人防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完成战时的防空任务,就需要在平时做好防空防灾的宣传、教育和训练工作,只有努力做到平时能力强,战时才能作为大。防空防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广大群众是人防宣传、教育、训练的主要对象,也是人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作为广大群众平时开展活动、接受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是有效开展城市防空防灾、减灾救灾的前沿阵地。在社区开展防空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防空防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民众的人防民防意识,夯实人防民防工作基础。所以,人防工作进社区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人防工作的职责所在,是人防向民防职能拓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防工作进社区是人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上指出,在当前形势下,要积极推进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坚持人民防空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把人民防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人防要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抓好“两防一体”和“两建同步”建设,而人防这两个方面建设的最终目的都在社区得以体现。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承载的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多,只有将人防工作深入到社区,实现国防安全管理职能向社区延伸,为基层群众参与社区防灾减灾提供一种实现途径,成为基层政府职能的有益补充,人防工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民防空为人民”的使命。

(三)人防工作进社区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防建设不仅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更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人民防空人民建,人民防空为人民”,保护人民群众战时灾时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一切人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最基层组织,是老百姓生活的小天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区是关键。要通过人防民防工作进社区,让老百姓知道人防是干什么的,要为老百姓做什么,老百姓能得到什么实惠。人防民防工作只有向社区拓展,向社区居民面对面宣传知识、传播技能、教授方法,让人民群众掌握防空防灾的技能和应急救援的方法,才能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空防灾和自救互救能力,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二、人防工作进社区的主要任务和建设标准

人防工作进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从无到有、全面普及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该明确开展社区人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建设标准。从各地开展人防工作进社区的做法及我办开展人防工作进社区的实践看,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社区人防工作的领导机制。要在县级人防部门和街道武装部分别成立由领导挂帅的社区人防建设领导小组,在社区建立健全人防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起有效的工作制度,并积极指导社区开展人防工作。成立由社区工作者、小区物业管理和社区人防志愿者组成的社区人防工作站并挂牌,进一步明确社区分管人防建设的领导和专(兼)职人员,确保社区人防工作有人管,有人干。同时,要将社区人防工作纳入文明社区测评体系之中,制定有年度工作计划,建有工作例会、检查评估、经费保障、总结验收等制度。

(二)完备社区应急预案。要把社区应急预案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来落实。社区要按照各自人口数量、避难场所、工程数量以及对口安置地域等情况,制定完备的社区防空防灾一体化人员应急疏散、掩蔽预案,作到格式统一规范,并将上述方案对口落实到每个楼宇单元和每个住户。预案内容应当具体化、显现化,并在社区楼宇内张贴有应急疏散告示牌,在应急避难场所建有标志和指引牌。

(三)在社区广泛开展防空防灾应急疏散演练。社区疏散应该做到组织机构健全,工作人员对应急疏散预案和各类保障计划能够熟练掌握。结合防空防灾警报试鸣,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防空防灾应急演练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空防灾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能力。

(四)强化社区人防宣传教育培训。一是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落实。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防空警报试鸣日”、“国防教育日”等时机,通过广场宣传、知识竞赛等形式,在社区普及应急疏散、地下空间安全使用、防火灭火、紧急呼救、安全用电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建立社区宣传橱窗、志愿者队伍、社区人防文艺演出三位一体的社区宣传工作机制。在每个社区应建有专门的人防民防宣传橱窗,做到宣传内容及时更新。在每个社区建立人防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志愿者培训和服务活动。建立一支社区人防宣教队伍,积极开展人防文艺演出活动。三是落实宣传教育器材和教材,为社区配备影视播放器材及相关宣传教育资料,为每个家庭配备人防知识手册,并在社区阅览室配备防空防灾书刊,供居民免费阅读。

(五)完善社区人防基础设施。一是社区人防工作站办公场所和设施配套、完备,职责、制度上墙。二是社区有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具备应急避难的基本功能。社区内人防工程、绿地、公园等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均按标准设置统一的醒目标志和告示牌。三是社区配备有简易警报发放装置及一定数量的应急箱(包)和有关应急照明、呼救、逃生等器材,建有防空防灾应急器材展示窗(箱),并开展相应应急逃生培训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应配备有集广播、警报、宣传为一体的“人防多媒体警报信息终端”。

三、当前制约推进人防工作进社区深入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目前,从我市开展人防工作进社区的实践来看,虽然我市人防工作进社区取得一些成绩,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区人防民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政策法律依据不充分。从国家开展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以来,虽然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推进的方式方法,但是直到现在,从法律层面上,国家尚无对应的法律对民防做出明确的定位。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民防”概念。从政策文件上看,政府层面的有关文件对民防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职能定位。尤其是对社区开展人防民防工作,国家人防办、军区人防办均没有出台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省人防办虽将其列为人防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但是没有出台正式的关于加强社区人防民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而在2011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委员会建设工作意见》中,虽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但对社区开展人防民防工作均无提及,缺乏明确的法规与政策支持。所以,现在我们开展社区人防民防工作的主要依据,一是借鉴兄弟省市的探索经验,二是按照人防部门内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贯彻执行中缺乏权威性,给我们推进社区人防民防工作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二是相关部门职能界限不明确。目前我们在开展社区人防民防工作中,与应急管理部门、文明办、民政部门开展的“应急管理示范社区”、“文明社区”、“综合减灾示范小区”建设内容部分交叉,方式方法上基本相同。但是,“应急管理示范社区”、“文明社区”建设属于政府层面进行的工作,“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虽是部门层面开展的工作,但表彰规格高,最高是国家级进行表彰,还有专项资金支持,同时民政部门还是社区工作的牵头部门,社区自然把重心偏向应急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另外,人防(民防)工作与应急管理、民政、消防、综治等部门下达的建设任务内容类同,造成多头管理,分不清主次,给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影响。

三是各项保障难以到位。目前,我们依赖于军政联席会议的推动,在社区基本建立了人防民防工作站,也挂了牌,但尚缺乏编制部门的认可。另外,由于社区本身人员少,一人兼数职,开展人防民防工作精力难以集中。在办公场所上,由于老城区的社区居委会用房紧张,有的还是租用房,保障上很难符合要求。经费保障方面,由于社区开展人防民防工作缺乏政策依据,各级财政很难给予保障。社区人防民防工作开展资金,主要按照市里下达的任务向区、街道财政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缺乏持续保障性,影响了积极性发挥。

四、进一步推进人防工作进社区的对策和建议

从近几年来看,各类自然灾害频率高,带来的危害大,由于防灾措施还不够有效,大家的防灾意识还不够高,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而城市社区是居民集聚地,做好社区防空防灾工作,是形势所需、职责所系。因此,社区人防工作要向纵深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振奋的精神,科学务实的态度,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把社区人防工作与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平安小区建设等结合起来,在相互渗透融合上下功夫,不断推进社区人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一)进一步规范人防工作进社区的目标和标准

社区人防民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多、涉及面广,部门工作交叉叠加较多,要抓好这项工作,首先人防部门自身要明确人防工作进社区的目标和任务,不能无的放矢、大包大揽。要立足人防的本职工作,牢牢把握“民生”这条主线,找准人防工作进社区的切入点,把“防空减灾,安民惠民”作为工作重点,强化与其它部门的配合联动,指导人防工作进社区的顺利开展。建议省人防办将人防工作进社区作为人防工作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推进。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协调力度,从省级明确人防工作进社区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实施步骤,提出指导意见和相关要求。同时,由于基层组织建设差异比较大,在开展建设的过程中,省里应给予各地一定的自主权,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二)建立完善人防工作进社区的平台

人防工作进社区的重点在基层社区,必须充分依靠社区的力量,打造完善的平台,支撑社区人防民防工作的开展。

一是要打造社区人防民防组织平台,确保“进得去”。组织建设是社区人防民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社区人防民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要在各社区成立以社区工作者为主的人防民防工作站,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制定落实相关工作制度,才能确保人防民防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要打造社区人防民防服务平台,确保“用得上”。一方面,要继续在各社区开展社区人口疏散方案实案分解工作,组织社区居民疏散演练,使社区居民知道灾害来临时“到哪里去、谁来管、怎么走”。另一方面,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积极组建人防民防志愿者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协助社区居委会实施灾害事故的先期处置、组织居民应急疏散、开展防空防灾宣教培训等,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三是要打造社区人防民防宣教平台,确保“留得住”。要在各社区至少建设一处人防民防宣传橱窗的基础上,逐步向各居民小区和人流聚集地拓展,开辟社区人防民防宣传阵地,营造良好宣传氛围。要注重探索人防宣传教育的新形势、新方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群众的防空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建立人防工作进社区的保障机制

要不断巩固深化社区人防民防建设的已有成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理顺人防工作进社区的领导体制。人防工作进社区,领导重视是关键。当前,在基层组织工作任务重与人员不足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除了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加强请示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外,还要充分发挥人防军地双重领导的优势,加强与当地军事部门的沟通汇报,在健全完善机构设置的基础上,争取将人防工作进社区纳入街道、武装部的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考核,形成县级人防办、街道人武部(人防办)、社区人防民防工作站三级领导管理体制,从领导体制上进一步明确基层人防工作的组织结构,以便于基层开展人防工作。

二是要探索社区人防民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基层人员少、任务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经费保障是关键。一方面要积极向地方财政争取资金,建议省人防办协调省财政部门,联合出台人防工作进社区的经费保障意见,将人防工作进社区的经费保障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去年,我们组织到南京考察,他们在开展人防工作进社区时,经费保障标准为:每个社区提供一次性开办经费3万元,每年拨款1万元,作为人防进社区规范化的经费保障。因此,争取财政支持很重要。另一方面,要尝试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经费难题。对一些可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社区建设项目,可以探讨合作开发的模式,减少投入过大对基层财政的压力。另外,对新建小区中的结建防空地下室的租赁费用,应探讨将部分收益留给社区,作为开展人防工作进社区的活动经费。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人防工作进社区的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建立考核机制。要调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加大考核力度。建议省人防办能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将这项工作纳入对各市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各地市将社区管理工作职责,纳入各级政府、军事部门的考核体系,对考评成绩突出的社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推动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人防民防工作进社区,不仅是人防部门自身的工作,与民政、地震、应急等部门工作既相互交叉又有区别。我们在开展工作时,既要把握自身的职责职能,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越权,减少摩擦,又要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资源,在开展社区宣传、防护技能培训、疏散演练等方面,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从而达到“少投入、大产出”的效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