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指挥通信与应急(政策法规)
充分发挥人民防空资源优势 为防灾救灾搞好服务保障
发布日期: 2013-10-09 来源: 浏览次数: 字号:[ ]

 

 近几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民防空设施设备建设总量增加较快,质量也大大提高,已基本形成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人防指挥手段日益多样化、现代化、信息化,城市防护能力、战时救援能力等有明显的提高,人民防空建设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由于战时的防空抗毁与平时防灾救灾具有目的性相同、灾害发生的突然性相似、保障手段相通、组织指挥程序基本一致、专业队伍基本类似等诸多共性。所以充分发挥人民防空资源优势,为城市防灾救灾搞好服务保障是完全可行的。

   发挥健全的组织机构优势    为防灾救灾提供直接的组织保障       近几年,各级人防部门为加快人防应急准备工作,按照防空袭预案组织建设要求,成立了由党、政、军领导组成的人民防空指挥部,组建了指挥机关,并定期组织各级指挥部成员进行演练,做到了任务明确、职责清楚、熟悉指挥程序。各防空重点城市均按照城市人口比例组建了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防化防疫、治安、消防、通信等人防专业队,每年都进行整组和适应性训练,保证随时都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过得硬。另外,省、市人防部门均设有指挥通信处(科)和人防通信站,有相当数量的指挥通信专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多数同志在部队和地方受过专业技术训练,对组织制定城市防灾救灾方案,对救灾抢险的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警报传递等均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这些现有的指挥机构和专业队伍,体制健全,人员落实,训练有素,已具备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如果将这些组织机构稍加转型就可直接为防灾救灾服务。一是扩展人防部门职能。将人防办改成民防局,将“人民防空指挥部”和“人防专业队”建成“人防应急救援指挥部”和“人防应急救援专业队”,具有战时防空和平时防灾救灾双重职能;二是在现有城市防空袭预案的基础上制定人防应急行动预案和城市防灾救灾行动方案;三是组织进行必要的防灾救灾演练。 发挥完善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优势        为防灾救灾提供指挥平台和灾情报知服务       近年来,各级人防部门围绕应急准备任务,不断加快人防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已基本建成了人防基本指挥所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置有人防指挥平台,有的还建成了移动指挥所,落实了战备值班制度。大部分城市筹建了功能比较齐全的人防指挥自动化系统和防空袭重要目标监控系统,建成了防空袭地理信息系统和人防数据库系统。部分省已完成了语音、视频、数据“三网合一”建设,培养了较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实现了省、市互联互通,基本具备了应急指挥保障能力。各地人防通信警报建设已初具规模,能够实现统一摇控和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电脑网络等同步发放防空警报信号,大部分城市还建成了流动警报系统,人防通信已具备了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能力,保证任何时候都能不间断地实施指挥,确保指挥的时效性。这些现有指挥信息资源稍加改造就可直接作为政府防灾救灾指挥平台和灾情警报报知手段使用。一是扩大联通范围。由于目前我国的防灾救灾工作条块分割,公安、地震、防汛、消防、交通、卫生等许多部门根据职责分工,都有各自的防灾救灾指挥机构,并建有处置各种灾害的信息指挥平台、方案和抢险救援队伍,而政府没有一个统一的灾害救援指挥机构和指挥中心。这种分关把守,仅能处置单一灾种,对复合性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难以形成统一指挥。我们认为人防部门应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把现有的指挥平台建成与党委、政府、公安、交通、水利、城建、地震、卫生、消防、军队等部门互连互通的指挥网络,能够随时提供应急处置的有效指挥手段;二是制作平战两用指挥软件,统一明确防灾救灾警报信号规定。在现用防空袭专用指挥软件的基础上,增加防灾救灾功能,将人民防空数据库与政府应急救援数据库合二为一,根据灾情种类制定不同的警报信号规定,并向社会公布;三是建立卫星通信系统。从汶川大地震可以看出,地面通信设施易受灾情、地形、天候等条件影响,而卫星通信则不受以上条件的限制,可以弥补地面通信的不足。 发挥数量可观的人防工程优势 为防灾救灾提供人员应急避难场所       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防工程数量不断增加。由于人防工程具有防护能力强、防护设备完善的特点,战时可有效地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有效地掩蔽人员和物资,保存战争潜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避免和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平时可增强城市防备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灾害,减少对城市生活、生产造成的损失,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所以这些数量可观的人防工程,如果平时能综合利用,科学利用,有效利用,发挥作用,就可直接为防灾救灾服务。一是做好人防工程平时防灾使用规划。由人防部门对人防工程的平时使用状态做出统一规划,将人防工程地点、掩蔽人数、灾时可避难状况、人员疏散线路、范围和指挥等信息应反映在动态的规划图中,一目了然;二是公布人防工程信息。城市防空地下室的数量、分布和等级一直被人防部门视为秘密,仅限“内部流通”。在做到“人”不知的同时,也使城市广大居民不得而知。人防部门做的疏散预案虽然好,但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居民如何得知,应急时如何配合?我们不能把疏散组织能力押宝到灾时突发的时间点上。如果把人防工程信息、应急疏散方案、平时演练等张榜公布,所有人防工程位置、口部等情况标识得很清楚,不断宣传,让居民熟悉,这样,灾难来临时,居民就会很“自觉”地进入避难场所,我们灾时的组织压力就会很轻,效果就会很好。三是加强人防工程平时维护管理。这是人防部门人防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一项职能。目前,各地做得不够好,大多是建后放心地移交到使用者手中,平时少管或基本不管。我们认为,通过一张协议,把管理责任全权委托,是一种懈怠,起码有点不负责任。虽然有人防部门管理人员少、工程点多量大、维护管理经费不足、法律规定使用者负责维护等原因,但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有加强平时管理的决心和措施,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搞好动态管理和动态监督。对一些重点工程,在充分保证为平时生产生活服务的同时,保持具备能随时转换的状态,而不像战时要求的在几天之内进行转换的状况,确实为灾时服务,提高应急能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